为什么要用光耦输入端电阻?
简单解释一下开关输入电路中的上拉电阻在端口中起什么作用。毫无疑问,串联电阻是限流的,为什么要在电路中使用光耦?电气隔离的要求,可以说,输入端的驱动电流决定了输出端的导通电阻,加上100K电阻后,100K电阻上的电压需要达到1.7V以上,内部二极管光耦输出低电平。但此时100k与130K串联,100K上的电压需要达到1.7V,所以总触发点提升到3V左右。
您的电路中存在一些细节错误。对于CD4017的应用,请注意引脚13是下降沿的有效输入端,它应连接到VCC,因此不能暂停。该电路有几处改进:1 .上部开关用作复位。如果只是上电复位,可以用0.1μ的电容代替,下面的电阻要改成100K。2.晶体管9014的基极要串联一个1K~10K的电阻,可以限制数字IC的输出电流,起到抗干扰的作用。
4.晶体管9014的基极对地电阻可以省略,因为正电平通过发射极结和光耦接地,这里9014是作为开关使用,而不是作为放大电路。5.最后说说为什么电路工作一段时间后就不行了,主要是没有完全理解逻辑电路造成的。4017是只有两种输出状态的数字电路,即高电平和低电平。电路最终作用的结果是,IC的reset引脚和光耦的输入端得到一个高电平,所以需要高电平的两条线要连在一起。
1,驱动电流一般为2 ~ 20mm2。对于普通光耦,输入电阻一般不提。3.因为光耦的输入端实际上是一个发光二极管,当这个二极管上施加3V~24V的直流电压时(当然不要忘了串联一个合适的限流电阻),输出端的导通电阻会从无穷大变成只有几十欧姆。可以说,输入端的驱动电流决定了输出端的导通电阻。但当驱动电流大于5mA时,输出端的导通电阻已经基本达到饱和,所以一般根据不同的驱动电压,通过调节限流电阻的阻值,将驱动电流控制在5mA左右。
光耦合器(OC)也称为光电隔离器或光电耦合器。它是一种利用光作为媒介来传输电信号的装置。通常,光发射器(红外发光二极管LED)和光接收器(光敏半导体管)封装在同一封装中。当输入端施加电信号时,光发射器发光,光接收器接收光并产生光电流,光电流从输出端流出,实现“电光”转换。
4、光电耦合器原理及应用
光耦可以说是光控开关,常用于自动控制和计数电路中,如路灯电路、药丸计数电路等。光电耦合器的常用元件是光电二极管和光电晶体管。它的原理是:当光照射到PN结上时,电子自由移动,当达到一定量时,PN结导通。光耦是实现电气隔离的东西。光耦输入是根据一定的电流来触发光耦管,从而产生输入信号。电流一般为4毫安22毫安。TTL输入基于高电平和低电平来产生输入信号。
不能用R代替,除非一次只有一条路,但是驱动电机定时不太可能。你可以想象一下,在一条支路上同时驱动几个并联的led,亮度必然会发生变化,而当亮度太暗时,光耦就无法开启。与光耦合器相对应的数据手册将提供所需的最小传导电流,以及最大允许电流。所以自己去查数据表,知道了就可以忘了。不会,因为如图2所示,光耦完全打开和一个打开时电流是不一样的。
1;如果后置放大器是由场效应晶体管组成的放大器,则场效应晶体管的输入电阻非常大。如果前级电路(前置输出)为电流输出型,则需要增加一个并联接地的电阻,将电流转换为电压(场效应晶体管为电压控制)2。加电容是抗干扰的。3: 470 PF电容一般用于电源去耦、滤波和高频耦合。6、简要说明开关输入电路中的上拉电阻在端口起到什么作用?
上拉电阻给GPIO一定的电平信号。在初始状态下,单片机的GPIO口可能是一个不确定信号,导致误操作。为了克服这种情况,增加一个上拉电阻将端口箝位在高电平,从而避免误触发。提高港口的带动能力。对于一些漏极开路、集电极开路输出的电路,其端口只能输出信号而没有承载能力,比如光耦的OC输出和比较器的OC输出。在输出端增加上拉电阻可以提高它们的驱动能力。先解释一下上拉电阻:上拉电阻的作用是通过一个电阻将不确定的信号箝位在高电平,电阻还起到了限流的作用。
毫无疑问,串联电阻是限流的。并联电阻用于扩展过零脉宽,即延迟内部反并联发光二极管的导通时间。比如光耦内部二极管的VF为1.7V,以交流电的正半波形为例,当交流电过零后低于1.7 V时,光耦会输出高电平。加上100K电阻后,100K电阻上的电压需要达到1.7V以上,内部二极管光耦输出低电平。但此时100k与130K串联,100K上的电压需要达到1.7V,所以总触发点提升到3V左右。
8、电路中为什么要用光耦呢电气隔离要求。A电路和B电路之间需要信号传输,但是两个电路之间的供电电平相差太大,一个电路几百伏,另一个电路只有几伏,有两套不同的供电系统,不能共用电源。电路A接强电,人体接触有触电危险,需要隔离,光耦是一种通过光传输电信号的电-光-电转换器件。它由一个光源和一个光接收器组成,光源和光接收器装配在同一封闭壳体中,并通过透明绝缘体彼此分开。